从优质标的供给角度,IPO常态化、科创板及创业板注册制推出,以及来源后续主板注册制的预期,给企业的证券化对接资本市场提供了诸多可能,中国有“宁为鸡头不做牛后”的传统思维,某种程度上降低了优质企业被并购的诉求。
从收购诉求角度,很多企业面临着生存压力而无暇顾及发展,而有能力收购的企业又自认为机会多多而挑剔观望。说得简单点,之前激进的扩张派死得都差不多了,之前谨慎的会更加谨慎,各种谈判聊扯但是出手的不多。
因为门槛降低和借壳审核等同IPO,导致拟借壳企业基本濒临灭绝。同时,壳公司寻找资产业务转型和融资难度加大,而因市值退市让监管毫无压力极易形成踩踏效果。壳市值和控制权溢价率都在降低形成的叠加效果,让壳价值迅速贬值,趋势几乎是不可逆的。
最近半年差不多是政策修订最为密集的阶段,其实并购交易不怕牛熊就怕预期不稳,只要有变动就以为预期平衡被打破,各种参与交易主体会暂时观望,都担心自己贸然交易会吃亏,市场形成新的预期平衡是需要时间的。
政策放松导致上市公司再融资热出现,由印钞票转向印股票的宏观调控调子还是很明确的。市场几乎每天都公布再融资方案,未来大概率是冰火两重天,好项目很多人抢差的项目没人要。无论目前募投项目说的信誓旦旦,真正融资完成拿到钱后,肯定会有很大部分用来并购的。
创业板购买资产发股可以打8折,并购重组恢复锁价8折配套融资,新增股份锁定期减少等政策调整,让并购交易中的博弈空间加大,也增加了并购中资金介入的获利方式。有可能会催生出新的投资热潮,目前很多并购交易中,偏财务性的投资资金明显开始活跃起来。
投行并购业务量总体减少但会向头部券商集中,但对投行的业务能力提出很高的要求。之前并购业务是提供通道帮客户做套利,会做材料和应对监管就OK了,现在要做价值判断和整合帮助给客户服务。当前多数投行真没这些能力,这是客观事实。
所以,多事之秋难获丰收,先活着看来年吧!